top of page

【日本箏】生八橋的身世之謎

日本箏和京都,淵源頗深,深到幾乎所有造訪過京都的旅人,都品嘗過以日本箏為原型所做成的菓子。不過在談到這個菓子之前,還是先談談「箏」吧。



箏,「こと」(koto)這項樂器,奈良時代(六、七世紀)時和唐朝中國宮廷的「雅樂」等,經由朝鮮傳入日本。有十三條弦,以及用來調整音高的柱,樂器的各部位是以「龍」來比擬──龍頭、龍尾、龍舌等,由此可知這項樂器的地位不凡,是「龍」的象徵。雖然源自中國,但這項樂器傳入日本後,和中國的箏,踏上了不同的進化之路。時至今日,日本的箏,和中國的箏(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國樂器古箏),差異極大,不只是技巧,就連表現出來的音樂都截然不同。為了便於區別,我們現在用中文稱日本的箏為「日本箏」,其實在日文中,就只稱「箏」一字而已。

日本的箏曲音樂,在江戶時代(西元一六○三年~一八六八年)發展蓬勃,尤其是自從一位名叫八橋檢校(Yatsuhashi Kengyou,西元一六一四~一六八五年)的盲官(「檢校」為他所任的官名),改良了演奏法及樂器構造、建立曲式之後,確立了近世箏曲的基礎,讓箏這項樂器,能夠以主角身份嶄露頭角。剛剛曾提到有款以「箏」為原型的菓子,不知讀至此,各位是否已讀到些端倪了呢。

在京都,有款人見人愛的人氣菓子──「生八橋」。不知自何時起,生八橋登上了京都伴手禮之冠。有好幾間店家都製作這款生八橋,還順應時節推出不同口味,秋日栗子、冬日草莓,更有稱霸全年的抹茶及芝麻口味等。生八橋的外皮柔軟,以米碾成的粉末製成,因此口感似麻糬。一般是折成三角狀(有點像蛋餃吧),裡面包著各種口味的餡兒。這種水份較高、保存期限短(約十天)的菓子,大抵會加上「生」字,為新鮮之意。

不過排列在生八橋旁邊,名為「八橋」(煎餅八橋的日文寫作「八ツ橋」,讀音與「八橋檢校」的「八橋」相同,皆為「やつはし」(yatsuhashi))的菓子,似乎就沒有那麼受寵。八橋是經烘烤成的褐色脆餅,帶有濃厚肉桂味,並且呈現瓦片狀。不說可能不知道,這如瓦片狀的八橋,形狀從何而來?沒錯,這形狀就是八橋檢校所致力的樂器──「箏」。

 

八橋檢校的長眠地──金戒光明寺,京都人稱他「黑谷桑」,是淨土宗的大本山之一。據說是淨土宗開宗的法然上人,所建的第一處淨土宗寺院。境內有櫻、也有紅葉,尤其是紅葉季節,此處與東北方鄰接的真如堂,滿山滿谷的紅葉連綿不絕,堪稱京都賞紅葉著名景點。我也曾在秋天造訪過幾次附近的真如堂,整片染成紅色的小巧景致漂亮極了,不過當時卻未曾想到要看看「黑谷桑」。



某個八月天,算是考完試後抱著還願的心情吧,我造訪了金戒光明寺。才剛踏上山,眼前便出現了佈滿山腰的整片墓地,我的心情也隨之肅穆了起來。也許正因如此,這兒遊客較少,多的是掃墓思祖的人們吧。

我想起了京都同樣以墓地著名的法然院。曾有長輩特地帶我到法然院墓地一遊,為的是看歷史上名人的墓,除了帶著緬懷之情以外,還藉此學習歷史。大文豪谷崎潤一郎、日本畫家福田平八郎、哲學家九鬼周造……眼前墓碑上所刻的,是從前在書上讀過數百次的人名,此時我竟站在他們腐朽肉身面前,好不可思議。我與這些歷史上著名人們的距離,好似很近、又似遙遠。

金戒光明寺的墓地,比法然院大上許多。我在炙熱陽光下,爬上山頭,好不容易在三重塔後方,發現了八橋檢校的墓。墓前有參拜者的姓名,包括了我所屬的「正派邦樂會」京都地區分會、以及京都的音樂組織「當道會」、還有現代箏曲演奏家兼作曲家池上真吾。看來與箏有關的人們,至今仍不忘來到墓前,抱著感謝及自我期許的心情,遙祭八橋檢校啊。

我曾在書上讀到,日本自古以來,重視精神層面大於重視物質。例如有日本人心之故鄉之稱的「伊勢神宮」(位於三重縣伊勢市),祭祀著日本最重要的神明──掌管太陽的天照大神。伊勢神宮每二十年一次,會將建築完全拆解,並重新建造,建造方式一切依循古法。科學主義至上的西洋學者們,心中有所不解,每二十年便更新的建築,實質上已不「古」了、已不是原來的那棟建築了,為什麼人們還將其當作心之所歸而行祭祀呢?這是因為日本人所信仰的,並非物質,也就是並不在建築本身,而是寄託在物質上的神靈,以及人們的意念。

我獨自站在八橋檢校的墓前,心中無限奔馳。八橋檢校去世數百年後的今日此刻,也許我的精神意念,真的在宇宙某處,與其交會了吧。

bottom of page